close

明傳奇的發展:

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卻不是宋雜劇,而是與其基本同期的南戲,它也是明清傳奇的前身。北宋末年南宋初年,在浙江溫州(古稱永嘉)一帶的民間產生了南戲(也稱戲文)。它源自於民間歌舞小戲,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宋雜劇、諸宮調及其他民間伎藝的成分,又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的藝術樣式, 南戲在形成之初也叫“永嘉雜劇”、“溫州雜劇”。

四大南戲  (也稱為四大傳奇)和《琵琶記》:南戲向明清傳奇演變的臨界作品,在元、明、清三代,雜劇與南戲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。元滅南宋以後元雜劇的影響擴展到長江以南,在它的光芒之下南戲顯然相形見絀,進了低谷期  許多作品都湮沒無聞其中有五部作品得以長期流傳:即有“四大傳奇”之稱的《荊釵記》、《劉知遠白兔記》 、《拜月亭》、《殺狗記》和南戲之祖《琵琶記》。這五部作品幾乎是南戲向明清傳奇演變的臨界作品。尤其是元末高明的《琵琶記》的出現標誌著文人開始參與南戲的創作,也獲明太祖欣賞 ,成為南戲脫離民間風格,提高了南戲劇本的文學性,,成為典雅文人劇曲的指標,從而奠定了後世傳奇體制的基礎 

明初,因為文人得官容易,不屑雌伏於「備書會」為優伶提供劇本;加以明太祖憎惡江南四府人民,曾效忠張士誠抗拒明,所以 重徵暴歛,民生艱困。又幾度將江南富民,遷往淮泗、京師、顛沛流離。此時代自不能產生歡慶昇平的歌戲文。因此,自「五大傳奇」後,「傳奇」沉寂了六、 七十年之久。至嘉靖年間魏良輔改良崑腔後,明人傳奇始再度成飛躍之發展

明代傳奇較之南戲在戲曲藝術的諸多方面都更加完善。 極為突出的是它在音樂聲腔方面的貢獻。以前的元雜劇在北方流行,基本上只有一種北曲聲腔體系,到明朝時,南戲發展成了四大聲腔:先後流行的是海鹽腔、餘姚腔、弋陽腔、崑山腔。四大聲腔繼承了南戲的傳統,又吸收了北雜劇的成果。其中成就最高者當數經過魏良輔改造之後“流麗悠遠,出乎三腔之上的崑山腔。而梁辰漁與《浣紗記》成為第一部以崑山腔(今崑曲)譜曲的傳奇大戲,崑山腔最終傳遍全國,盛極一時。

arrow
arrow

    CHh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